1981年进工厂的第一个工种就是烧锅炉,与黑色的煤白色的蒸气打交道,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了四年,这四年对我是个锻炼.之后,
在八年的工厂专业消防队中受着红色烈焰烘烤与水的洗礼;
二年的分厂业务员;
五年的工会干事;
二年的宣传干事.
这一做就是二十年.
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年做出了我人生转变的决定,辞去了为之工作二十年的工厂,下岗自谋职业.
江西 江南都市报摄影记者.
深圳世界第一大高尔夫球会任职摄影师.
1980年,在武汉买回来 我的第一台相机--双镜头海鸥,那是母亲在找朋友借相机无果的情况下,母亲资助120元我亲到武汉买的,那时主要给家人拍生活,旅游纪念照.
1981刚进工厂,看到同事有一台国产珠江单反相机,那真是羡慕的要命,但那时,我只知道说照相,还不会也不知道那叫摄影.
1982年的时候工厂成立了神剑艺术协会,我积极加入,第一次参加摄影组活动,看见几十位平时不显山显水的同事老大哥们可都是摄影高手,这对我又是震动又是激励.
1985年在父母的支持下用了我20个月的工资在本市买回了我仰慕已久的珠江单反,当时我妈把那笔巨资交到我手上的时候,问我要不要找人来帮忙,我很是疑惑不解,我妈就说是帮你抬啊.让我妈没想到的是,600元,一个人20个月的工资买回来的就比巴掌大一点的机器.
有了相机,我什么都拍,在工厂拍的最多的还是同事们的婚礼…..
那时没有双休日,是上三班倒,拍照片还得牺牲睡觉的时间,很辛苦.最令我开心的是在暗房里(白天用厚军用毯把窗户遮住,晚上是等家人睡觉了)洗出自己拍的照片.看着显影盆中慢慢显现的黑白影像很是有成就感.洗照片往往会是一个通宵.
拥有相机的时间长了,对所拍的照片也就越发的不满意,工厂协会的作用也日益淡化,要走出去才能有发展.就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摄友们来到九江市文联的摄影家协会,参加他们的摄影讲座及比赛等各种活动,受益匪浅.
对实践的投入,使我在摄影技艺上有着迅猛的提高,同时自费订阅了<人民摄影>,<中国摄影报>,<中国摄影>,<大众摄影>等等当时所有的摄影刊物,1985年参加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的第一期的学习,为我向摄影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.1996年与好友,通过成人高考,迈进武汉大学摄影艺术的殿堂……
.
从当初的摄影爱好到走上专业,其间历经了许多的艰辛困苦,也有欢乐喜悦.没有条件去拍名山大川,只能专心于身边的小事小景,我坚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,
<春雨>是个获奖率极高的一幅作品,它为我获得过<摄影与摄像>杂志的一个年赛三等奖,江西省影展的三等奖还有一个省级影赛的一等奖.
拍摄这张照片其实很简单,就在我身边,也就是我所在工厂工人上下班的一条路上,在雨天中看见不知多少次的景象.但在那年我要拍了,并约好了一位影友,就在那年春天一个雨天的中午,要拍摄了 ,没想雨下的很大很大,约好的那位影友没来,也没人来帮我,我只好一人背着器材扛着五米长梯还要撑着已不能遮雨的雨伞,二百米的路使我走起路来很困难,要在下班号吹响前爬上四米高的门楼,并做好拍摄的准备,上到门楼选好拍摄点和角度,用最大的光圈焦点对在嫰绿的树叶上,刚准备好就听到下班号响里起来,我选择着不同的伞群拍摄着,由于雨天的亮度正好可以使用较慢的速度以模糊撑伞行走的人群,拍了只有几分钟的时间,人群已见稀落,也就停止了拍摄,在收拾器材时才发现浑身是水,没有一块干的了.照片冲洗出来后感觉比较满意,也拍出当时的想法,就投给了正在征稿的<摄影与摄像>杂志......
窗外雨
2004年9月15日的一场雨我拍了下来,但是,我没想到那一场雨会是去年9月至2005年1月 的最后的一次下雨,更没想到是,那次很不经意拍摄的"窗外雨"会获得--全国"自我有主张"索尼数码摄影大赛的优秀奖......
在酒店的拍摄有个短暂的休息,就想到酒店外拍一张此次活动的条幅,可还没走出酒店就下起了大雨,只好在酒店高大的玻璃窗前看着雨水飘落在窗上,感觉透过雨滴看窗外的景色是那么的不一样,似梦似幻,举起手中的相机情不自禁地拍着......
评论